美国卖家面临关税压力:全球供应链中的挑战

在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的背景下,许多依赖中国出口和制造的美国企业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关税政策不仅影响了这些企业的利润,还迫使一些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商业模式,甚至可能推向生存边缘。
特殊需求产品的艰难抉择
Casey Ames是美国的一位亚马逊卖家,他的团队有10名员工,经营的品牌“Harkla”主要销售针对特殊需求儿童的感官秋千等产品,同时也提供一些线上课程。他提到,自特朗普政府提出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以来,他的公司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原本的关税从104%上升到145%,这意味着公司不得不支付超出预期的大额费用。
Ames举了一个具体例子:原计划于6月中旬运到中国的一批库存订单,原本需缴纳约4707美元,而在新的税率下,这个数字可能猛增到近19万美元。他坦言,这样的变化不仅侵蚀了利润,还可能迫使公司裁员一半,并将实体产品业务关闭,仅保留线上教育服务以维持运营。
他感叹道,供应链调整需要时间,但巨额关税带来的成本却毫无缓冲期。这一情况不仅仅是他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众多美国中小企业的共同挑战。据了解,仅2023年,这类依赖中国生产的企业就为美国创造了近200万就业岗位。
本地制造真的可行吗?
另一位亚马逊卖家Lisa Lane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她的品牌“Rinseroo”主要生产滑套式淋浴软管,产品制造几乎完全依赖中国供应链。她对于“关税能推动本土制造”的言论表示怀疑,并认为美国的制造基础设施还不足够完善。本土生产成本高昂,根本无法与海外生产相竞争。
Lane同样因关税政策遭遇了供应链问题。她提到,有两个集装箱在美国港口被扣查了近六周,直接影响了库存数量,无法保证正常市场供货。这种延迟还进一步拉长了整体交付周期的不确定性。
她计算了一下,关税政策可能会令她的公司每年增加近20万美元的生产成本。对于年收入约500万美元的小企业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消化的数字。Lane不得不考虑提高售价以弥补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
供应链多元化并非万能药
Bernie Thompson是来自华盛顿的一名配件厂商,他的公司Plugable早在过去十年间就开始将部分生产转移到越南、台湾和泰国。然而,尽管如此,公司仍有三分之一的产品受到最新关税政策的影响。此前,Plugable就因为关税调整对供应链进行了布局,但仍无法完全规避额外成本。
Thompson提到,由于必须履行与制造合作伙伴的长期协议,他的公司被迫承担比利润还高的关税。许多卖家为了避免关税压力选择加速空运,但这反而使运输资源更加紧张。同时,他的公司在美国和加拿大拥有50多名员工,高昂的关税可能直接威胁到就业的稳定。
尽管他们期望通过自动化提升本土生产力,但这种转变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至少需要几年时间。
全球供应链中的脆弱环节
从整体来看,目前的局势凸显了美国中小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面临的困难。许多企业依靠设计本地化、制造海外化和平台化销售维持运转。尤其是像亚马逊这样的平台,给了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渠道。但随着政策不断调整,许多人正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链布局和成本结构。
虽然关税的初衷是想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但现实情况是,中小企业几乎无法承担生产转移的巨大代价。此外,本地制造的技术和产能支持也无法迅速跟上。这种困境不但影响了美国企业,同时也让中国的卖家密切关注贸易政策带来的风险。
未来,如果关税政策继续加压,这不仅会让美国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也会迫使中国卖家调整市场策略。提前布局多渠道销售和提高合规能力或许是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保障。
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