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对“美国制造”商品的兴趣正在升温

消费者对“美国制造”商品的兴趣正在升温

近日,一则有趣的趋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进口商品关税的逐步提高,许多消费者开始更注重商品的产地,尤其是对“美国制造”产品表现出更大的兴趣。

消费者对“美国制造”商品的兴趣正在升温

电商数据分析公司SmartScout的一份报告显示,消费者在搜索引擎或购物平台中输入“made in USA products only”(只要美国制造商品)的次数,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20%。类似地,“made in America products only”这一关键词的搜索量增加了130%,甚至更具体的词汇如“American flag made in America”(美国国旗美国制造)也上涨了250%。单从4月的数据来看,“made in the USA”搜索量同比增长了五倍。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尽管消费者对美国制造商品的兴趣明显增高,但这并未直接导致销售量的快速提升。从数据分析上看,这种关注更多反映了消费者的好奇与探索心理,而非很明确的购买行为。

品牌商家的新尝试

尽管消费者行为尚未完全转化为实际销量,不少品牌已经积极尝试围绕“美国制造”展开一系列营销策略。例如,Avenue7Media首次针对“Made in USA”关键词进行广告投放。而在过去,因转换效果不佳,他们并未采用类似的投放方式。

此外,许多品牌已开始在商品的主要展示图片中突出“Made in USA”的信息。一些商家甚至将这样的标签从原来通常仅在产品图片的第四或第五张位置出现,前移到了最显眼的第一张主图中,以便更直观地传递产地信息。一些品牌还配以美国国旗等富有爱国情怀的视觉元素,以吸引特定消费者的关注。

例如,杯架手机支架品牌Cell Phone Seat更新了其在平台上的商品展示,新主图不仅强调了“美国制造”,还增添了类似“no tariffs applied”(不适用关税)字样。这些额外的标签文字显然是针对近期关税话题设立的。与此同时,该品牌团队还计划将“Made in America”这一类关键词整合进商品标题和优化内容中,以提升在搜索结果中的曝光率。

甚至有一些非美国制造的品牌也将这一趋势转化为了自身机会。例如,经营地位于美国但产品生产在柬埔寨的Carrywell品牌,将“Not Made in China”(非中国制造)加到了其商品标题中,以减少消费者对产品来源的疑虑。这显然是为了应对近期对中国商品征收的高达145%的新关税。

消费者兴趣的持续性仍需观察

尽管“美国制造”成为了近期许多消费者搜索关键词的一大热词,但这一标签是否足以促成消费者的实际购买行为仍值得深思。众所周知,亚马逊平台的主力用户群体更多关注的是价格低廉和配送便捷性,而不是某产品究竟原产自哪里。正如电商研究公司Profitero指出的那样,亚马逊已经连续八年保持全美线上最低价格平台的地位,其平均价格优势为14%。因此,单凭“美国制造”这一标签,未必能满足希望购买高性价比商品的消费者。

另一方面,亚马逊的竞争者们却已经开始针对产地选择和关税设立辅助工具。例如,Etsy推出了便捷的本土购物推荐功能,让消费者更容易找到本地商家生产的商品。而Shopify推出的新功能则帮助商家更灵活地管理关税和按国家筛选商品,让用户的购物体验更加个性化。

多品类热度上升,但未来的走向仍不明朗

数据显示,“Made in USA”这一关键词的搜索热度在厨房用品、服饰等多个品类中都有显著增长。然而,这样的兴趣是否会成为长期趋势,还需要时间来观察。目前,不少美国品牌正在抓住这股热度尝试创新营销,但整体态度依旧保持谨慎。

这种对“美国制造”的追捧既是一种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的消费行为体现,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敏感。然而,从长远来看,品牌是否能借助这一趋势真正突围,还需看他们能否找到在价格、品质与情感价值之间的平衡点。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